去年12月,我就留意到武汉出现了“不明”病毒感染的案例,据说,这个新型病毒和SARS很像。当时,我感觉这件事离自己很遥远,尚不至于打扰到我的个人生活。直到1月20日,官方渠道和主流媒体都对武汉的疫情开始重视了。我这才觉得有点儿真实感了。
那天,是我春天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。21日就要和家人一起去马来西亚旅行了,我整个人沉浸在松弛和愉悦的情绪中。收拾行李时,我顺便找出了家中剩余的口罩,分发给家人。戴好口罩去机场的路上,我还不忘到超市顺了两小瓶凝胶洗手液,随身带着。这算是我对防护新冠疫情最初的“仪式感”吧。
Shutdown of Wuhan and panic purchase of face masks nationwide
从某种意义上讲,我觉得自己挺幸运。当疫情爆发时,我们全家暂时“避”到了马来西亚,躲过了国民因武汉封城、口罩抢购、全国隔离而出现的情绪大恐慌。那是疫情爆发的第一周啊,每天不断上升的确诊和死亡人数,引发了中国人对个人安危的种种担忧。
远在马来西亚的我们每日讨论的话题也离不开疫情,还后知后觉地开始在异国抢口罩。华人的行动力实在太强,从沙巴到吉隆坡,所有口罩都被抢购一空。最后,幸运的我总算从一家小药店抢到了少量的口罩,心里顿时生出了更多的安全感。
这一周内,我在北京的邻居和朋友们已经自觉地足不出户了。大家每天在手机上完成各种购物,微信群里充斥着关于疫情的“路边社”消息。春节本是国人最热闹的节日。但鼠年的春节,家家户户却过得异常安静。
当我们28日凌晨回到北京时,我第一次看到了武装得像外星人一样的防疫人员;出租车司机也戴上了口罩;进小区时,每个人都要测体温……
Beijing: a new routine of life
北京正处在“半封城”状态,居民们逐渐适应抗“疫”生活中的“新常态”。交通拥堵消失了,各色商场、餐馆都歇业了,小区开始了封闭管理。早已准备好迎接“悠长假期”的我,最担心的是基本的生活供给和出行。
好在我很快发现,我们仍然可以开车出门,仍然能在货源充足的超市中购物,仍然可以在懒得做饭时叫到外卖……我心里踏实多了,乐观安然地开启了居家隔离。.
朋友圈晒出的各种“憋屈苦闷”的疫情生活,在我家不存在。对于有孩子的双职工家庭,疫情带来了难得的亲子时光。老公不用出差了,我开始走进厨房,变身大厨。女儿是最开心的,每天睡到自然醒,还有爸爸妈妈随时陪伴。平时没空看的书,没时间刷的剧,没机会玩的游戏,都可以来一次大补偿了。
从疫情爆发走入“悠长假期”,我基本没什么恐慌了。既然新冠病毒是整个国家,甚至整个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;既然国家和政府已经选择了最积极的抗“疫”战略;我们最好的选择就是配合政府,乐观抗“疫”!更何况,积极的心态有助于提升免疫力。
Let’s try to see the positive side
新冠疫情扰乱了我们的生活,却同时带来了新的机遇。首先,国民越来越有健康意识,野生动物再也不敢乱吃,还开始提倡用“公筷”。其次,远程办公和线上营销更加流行。各种活动都“云”端见了。孩子们开始上“云”课堂,我所在的市场部门开始大力推广“云”直播和社交媒体传播。同时,内容产业进一步大爆发。无法出门的百姓将“刷手机”作为主要娱乐项目。我们德视佳的医生开始撰写更多的科普文章,好内容能在线上产生“病毒式”的传播效应。
如果新冠疫情是场乌云,好心态和新“机遇”就是镶在乌云上的银边儿! 从1月底到3月,北京城的防“疫”措施,已经逐渐起到效果。国内的新增确诊数字几乎消失,城市已经开始复苏。反而是中国以外的各国进入了抗击疫情的攻坚战。
每个国家都采取的不同的策略,从“严防死守”到“群体免疫”,不同文化和国情下的政府选择了迥异的抗“疫”策略。碰巧看到一位定居在欧洲的华人画出了一张民众的情绪走势图: